12月20日下午,區農業農村局在慶豐大樓二樓新聞發布室召開2021“人保財險杯”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新聞發布會。區級6家媒體應邀出席,相關負責同志共同回答記者提問。
【全文實錄】
主持人:媒體的各位朋友,女士們、先生們,大家下午好!2021“人保財險杯”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將于2021年12月22日上午9:00在維景國際大酒店二樓吉祥廳舉行。今天我們就活動相關內容舉行新聞發布會,歡迎大家今天前來參會,也非常感謝大家對活動的持續關注與支持。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:區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劉玉華,區作栽站站長吳永軍。
今天的發布會共有兩項議程:一是活動情況通報;二是回答媒體記者提問。
首先,請區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劉玉華為大家通報2021“人保財險杯”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的有關情況。
劉玉華:女士們、先生們,媒體的各位朋友,大家下午好。首先,感謝大家對我們農業農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。
為加快通州稻米高質量發展,牢固樹立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、品牌強農理念,擴大通州優質大米的品牌效應,讓廣大居民吃上“好吃”大米、健康大米,區農業農村局決定舉辦2021“人保財險杯”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,該活動是2019年舉辦通州好大米評選以來的第三屆。
活動參評對象為全區生產或加工大米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,其注冊、生產基地須在我區境內,生產規模達200畝以上,同時近三年(2019—2021年)沒有發生質量安全或食品安全事故,沒有失信記錄。每個參評主體推薦1個大米品種,提供樣品兩份,每份5公斤。所有參評大米必須都出自綠色優質水稻基地,有注冊商標,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。具有“二品一標”條件的產品優先申報。
評比程序分為主體申報、材料審核、網絡評選、現場評比、發布授牌。具體流程為:12月4日至8日,各參評主體自愿申報,對照要求提供相關申報材料,報至區作栽站;12月8日至10日,區農業農村局組織相關人員,對主體申報材料進行資格審查,目前共有17個主體參賽;12月13日至19日,組織網絡投票;12月22日現場評比和發布授牌。
水稻是我區的主要糧食作物,也是廣大種植大戶和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。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好大米評選活動,充分展示我區優質大米品牌,提升市場占有率,促進我區糧食產業做大做強。同時讓廣大市民了解通州好大米、吃上通州好大米,不斷滿足市民對通州好大米的現實需求。
我的介紹就到這里,再次感謝新聞媒體和在座各位對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的支持。
主持人:感謝劉書記的通報,下面是記者提問環節,請大家踴躍提問。
南通州記者:我是南通州記者,今年“好大米”活動評選活動是第三屆,這次活動相比往屆有什么亮點呢?
吳永軍:今年,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:一是提高大米參評要求。要求所有的參評大米必須出自綠色優質水稻產地,有注冊商標,有江蘇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,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。具有“二品一標”產品優先申報。二是完善大米評選程序。本次活動依據“公平、公正、公開”的原則,做到指標合理、方法科學、程序規范。在網絡投票預選中,優先選擇消費者支持率高的大米品牌進入現場評比,最終以檢驗測定、專家評比和消費者品鑒相結合的方法,評選出本次活動金獎、銀獎、優秀獎。三是鼓勵社會各界參與。本次評選活動,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通州支公司也積極參與,并冠名“人保財險杯”,分別制作了金、銀、優秀通州好大米獎杯,進一步激發廣大業主發展水稻生產的積極性,為獲獎通州好大米業主增光添彩。
通州電視臺記者:吳站長,您好,我是通州電視臺記者,可否簡單介紹一下2020“太平洋杯”通州好大米評選情況?
吳永軍:2020“太平洋杯”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于2020年12月22日上午在維景國際大酒店舉行,現場有17個品牌大米參加了評選。最終評選出金獎1名、銀獎2名、銅獎3名、優秀獎6名:金獎是興仁鎮大利糧食種植家庭農場的“米來事”品牌大米;銀獎是東社成威家庭農場的“成稀大米”和平潮鎮谷豐米廠的“湖塘稻花”品牌大米;銅獎是新忠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“豐寶農”、天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“漁灣水鄉”和通州田夢合作社的“緣粳?!逼放拼竺?;優秀獎是南通五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“五山”、金沙鎮順躍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“思壽源”、西亭鎮海山家庭農場的“亭醇”、十總鎮蘇米家庭農場的“十總軟香米 ”、石港鎮雨順家庭農場的“道清之禾 ”和江蘇迎陽農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的“迎揚”品牌大米。
通州日報記者:劉書記,您好。我是通州日報記者,剛您提到的水稻是我區的主要糧食作物,可否簡要介紹下我區水稻種植情況?
劉玉華:我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7萬畝,總產23.4萬噸,能夠較好的滿足全區居民的口糧要求,今年全區水稻平均單產達到633公斤,繼續處于歷史高位。俗話說,好大米是種出來的,好品質是管出來的,好品牌是創出來的。近年來,我區在水稻生產上大力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,積極推廣新品種、新技術,加強優質稻米品牌建設。全區現有水稻種植家庭農場200多家、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多家,規模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,已申報綠色大米8個、建設優質大米基地36萬畝。
通州發布記者:我是通州發布記者,除了舉辦通州好大米評選活動以外,區農業農村局在通州大米品牌培育還有什么舉措嗎?
吳永軍:在通州大米品牌培育上,一方面注重申報申領各類品牌,同時,注重品牌的宣傳推介。積極組織我區大米生產主體“走出去”,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活動。在第五屆“前黃”懷“江蘇好大米”評鑒推介會上,通州東社鎮成威家庭農場“成稀”大米和南通天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“漁灣水鄉”大米榮獲金獎,通州漁灣米業有限公司“崇明島”大米榮獲銀獎。今年我們又推薦了興仁鎮大利糧食種植家庭農場的“米來事”和通州田夢合作社的“緣粳?!逼放拼竺讌⒓恿私K好大米評比。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我區通過政策補貼扶持引導等措施,積極鼓勵大米生產主體注冊農產品商標、認證有機產品、參與省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。目前,全區共建設省綠色優質水稻基地達26.6萬畝,有一定知名度大米品牌超過20個。
通州政府網記者:吳站長,您好,我是通州政府網記者,請問通州大米和其他地區大米相比有什么特點和優勢?
吳永軍:通州地處黃海之濱、長江左岸,氣候溫潤,土壤肥沃,四季分明,適宜水稻生長,是傳統的魚米之鄉。近年來,我區稻米產業發展迅速,稻米種植由粗放向有機、稻漁種養等發展;大米銷售由零售、批發向商超、電商等方式發展。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提供了新路徑。
目前我區主要種植品種有南粳5055、南粳9108、南粳3908、南粳46等,大米米粒潤滑,形態飽滿勻稱,米飯飯香濃郁,飯粒油亮,口感香甜柔軟,糯而不膩,冷飯不發硬。大米源源不斷銷往江浙滬等大中城市,部分品牌多年多次榮獲省市相關評比榮譽。
通州電臺記者:我是通州電臺記者,我們都知道國家對糧食安全特別重視,我想請問今年我區整體糧食生產及農產品情況如何?
劉玉華:今年我局緊緊圍繞中央、省、市糧食安全生產要求,深入落實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一著不讓抓生產、保供給,全區糧食生產再獲豐收,夏糧總產17.72萬噸,秋糧總產32.69萬噸,同比增長0.4%。全年糧食總產50.41萬噸,比去年略增,完成市下達任務。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:
一是抓住關鍵,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首要任務。全局緊緊圍繞“高產、優質、高效”的目標,堅決扛起保障全區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,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要素。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完成2020年的2萬畝建設任務,并作為南通市高質量模板通過省級竣工抽驗,目前全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81.6萬畝,占比為93.2%,其中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75萬畝。2021年省下達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.6萬畝,高效節水灌溉任務0.2萬畝,我區自我加壓,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3.11萬畝,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.342萬畝,目前完成進度80%以上。選育推廣優良水稻品種,南粳5055、南粳9108、南粳3908、南粳46等優質食味品種占比達到89%,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。2021年秋播糧食面積50.3萬畝,其中小麥播種面積41萬畝左右,主要應用品種為揚麥、鎮麥系列。
二是強化技術,確保水稻生產綠色高質高效。實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,2021年建設了千畝示范方9個,5000畝以上示范片8個。切實做好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,有效提升全區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水平,綠色防控示范區化學農藥使用量下降35%以上,生物防治、理化誘殺等非化學防控技術覆蓋率超過50%,有力保障了農業生產安全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,今年全區測土配方施肥160.5萬畝次。繼續開展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,還田率達85%以上。
三是壯大規模,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。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,建成各類現代農業園區7個。培優扶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建有家庭農場387家、農民專業合作社577家、區級以上龍頭企業34家。建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8家。按照“先行試點、集體經營、穩步推進”的思路,積極穩妥推進村集體組織開展新型合作農場建設,已認定新型合作農場40家,經營面積1.8萬畝。
四是健全網格,提升農業質量效益。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“網格化”管理體系,推行“證碼合一”,落實追溯“四掛鉤”機制,保障農產品質量,綠優農產品占比穩步提高。全區已納入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的企業有1160家,溯源產品達到1371個,累計出具合格證89.1萬張。出臺系列獎補政策,鼓勵“二品一標”認證,現有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,獲證綠色食品面積4.7萬畝。
五是為農強農,開展結對服務農業經營主體活動。2021年全區落實稻谷補貼、耕地保護補貼、種糧一次性補貼等惠農資金1.14億元。全局選調192名干部,分成32個組,每組6人,每組服務6個以稻麥種植為主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。以入戶、線上、電話詢問等形式開展服務,送政策、送技術、送信息,引導經營主體創新經營理念,做大做強規模,由單一種植業向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方向發展,延長產業鏈,提高農產品附加值。
主持人:感謝各位記者提問和嘉賓回答,由于時間關系,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。歡迎各位記者朋友們于12月22日前往會場觀摩采訪。謝謝大家!
![](/tzqrmzf/resource/theme/images/ewm2.png)